发布日期:2022-08-06 15:37
作者:西北政法大学 张妮
在新时代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作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抓手,对激发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、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双带头人”即学术带头人兼任党支部书记,其独特的身份优势为破解高校党建与业务“两张皮”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,如何通过培育工程充分释放其赋能效应,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。
当前,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在赋能教师党员先锋作用发挥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存在部分瓶颈。一方面,部分“双带头人”在角色平衡上存在困难,学术科研任务与党建工作压力叠加,导致精力分配不均,党建引领业务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;另一方面,培育体系尚不健全,针对性培训不足,部分“双带头人”缺乏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创新思路,难以有效带动教师党员在教学、科研、育人等环节亮出身份、作出表率。
强化“双带头人”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双提升,是赋能教师党员先锋作用的核心前提。高校应构建“政治理论+业务能力”双轨培训体系,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前沿知识、教学科研方法培训相结合。通过专题研讨、名校访学、实践锻炼等形式,提升“双带头人”的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,同时增强其带领支部党员攻克学术难题、革新教学模式的能力。例如,组织“双带头人”参与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,引导其将党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,带动教师党员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排头兵。
搭建融合型支部活动平台,是激发教师党员先锋活力的重要载体。“双带头人”应立足学科特色,设计“党建+业务”融合的支部活动,让党员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先锋作用。可围绕学科发展难题设立“党员攻关小组”,组织党员教师牵头重大科研项目、参与教学改革试点;开展“党员示范课”、“育人标兵评选”等活动,鼓励党员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践行初心使命;建立“党员帮扶机制”,由党员教师结对青年教师,在业务提升与思想引领上双向发力,形成“头雁领航、群雁齐飞”的良好局面。
健全考核激励机制,是保障赋能效果长效化的关键支撑。高校应建立科学的“双带头人”考核评价体系,将党建工作成效与业务工作业绩同等纳入考核,重点考察其带动教师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实际效果,如党员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、育人成果的转化率等。对表现突出的“双带头人”及所在支部给予表彰奖励,在职称评定、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,形成“干好党建有奔头、带动先锋有动力”的鲜明导向,推动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真正成为激活高校教师党员先锋作用的“红色引擎”。